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一、简介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教研室成立于1986年3月,自成立开始始终承担本科康复医学教学任务,是四川省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多功能临床一级学科。科室设有专门的功能测评室、视频步态分析实验室、运动治疗(PT)室、作业治疗(OT)室、物理治疗(理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假肢矫形室,高压氧治疗室及言语(ST)、 S-E-T治疗室等部门。2010年2月,我科室引进国内第三台、西南地区第一台的三维视频步态分析系统,成立了视频步态分析实验室。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务人员34人,今年新进10人。包括医生11人,其中康复医学专业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40岁以下医师全部硕士化;护士1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康复治疗师12人,其中康复工程技师1人,50%以上为本科学历。科室主任胥方元主任医师是《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通讯编委,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康复医学专业),科室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共培养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18名,其中已毕业9人,在读9人。科室2/3以上人员曾分期分批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进修、培训。
目前,我科主要业务方向为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以及职业康复,运用肌力训练、Bobath技术、 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术等。在偏瘫、截瘫、脑瘫、截肢、手外伤以及烧伤恢复期康复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其中,偏瘫、截瘫、脑瘫的运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治疗,骨折的术后治疗等方面在国内均位于前列。
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2000年到2010年)的建设和发展,康复医学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20张使用床位增加到现在的88张使用床位(编制床位仍为31张);住院病人数从10来人增加到110余人;门诊病人从每年不到1千人次增加到近5千人次;医疗业务收入从几十万增加到1200余万元(药品占比26%);是川南首家开展“无痛病房”建设的临床科室;开展新业务技术30余项。康复医学科获得医院2008年度先进临床科室评比第八名和住院病人收治增长率第一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09和2010年度医院外宣工作先进集体、目标管理先进集体等殊荣。
科室于2009年1月与美国生命大学建立长期学术交流关系,并于2009年8月在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陈启明教授发起的香港“站起来”组织川港康复中心培训及发展计划支持下,泸州医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签署了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协议,共同培养80名康复医学辅修专业本科生(PT专业方向)。从2005年开始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从2008年开始成为国家康复医学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08年开始接收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卫生学校、自贡卫生学校等外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学生。并将于2010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泸医康复医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泸医康复医学专业计划到2015年前后,总建筑面积达6000~8000平方米,诊疗业务用房将不少于1000平方米(不含病区面积)、门诊、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定的相关标准、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设备总值将达1000万元以上;编制床位250张,开放床位300张;门诊人次不少于9000人/年;住院人次不少于1800人/年;在编康复医学专业人员120~150人,其中康复治疗师约80~100人。 并争取建设成为四川省康复医学专业省级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
科室主要医务人员构成情况
姓名 | 职称 | 职务 | 电话号码 |
胥方元 | 主任医师 | 科主任 | 13568639476 |
杨大鉴 | 教授 | 13808287758 | |
何成松 | 主任医师 | ||
杨敏 | 副主任医师 | ||
刘曦 | 副主任医师 | ||
李卫平 | 副主任医师 | ||
郭声敏 | 主管护师 | 科护士长 | 13980255653 |
张永淑 | 副主任护师 | ||
伍玉兰 | 主管技师 | 治疗师长 |